药材名称:菘菜
名称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
概况
异名:白菜(《饮膳正要》),夏菘(《农政全书》),青菜(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)。
基源: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青菜的嫩茎叶。芸薹属约40种;中国有14栽培种、11变种、1变型。
原植物: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.(B.napus L.var.chinensis(L.)O.E.Schulz),又名小白菜(通称),江门白菜(《广州植物志》),油白菜(《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》),小油菜(《经济植物手册》)。
形态:一或二年生草本,植株光滑无毛。茎直立,高40~75cm。叶片深绿色或嫩绿色,稍被白粉;基生叶丛生,直立或开展,叶片倒卵形或宽椭圆形,长20~30cm,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锯齿或波状齿,基部渐狭成扁平的肉质宽柄或稍呈圆柱形,白色或深绿色(其叶色及叶柄的形状均因品种而异);茎生叶长椭圆形或宽披针形,长8~15cm,宽3~7.5cm,基部耳状抱茎。总状花序顶生,开花后渐延长;萼片4,淡绿色,位于两侧的2枚较大,其基部略呈囊状;花瓣4,鲜黄色,长椭圆形或长卵形,基部具短爪;雄蕊6,4长2短,具蜜腺;子房圆柱形。长角果圆柱形,长2~6cm,顶端具细喙。种子近球形,紫褐色或黄褐色。花期4~5月,果期5~6月。(图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.第9册.17页.406图)
生境与分布:原产中国,现各地普遍栽培供蔬食。
药性
性味:甘,平。 ①崔禹锡《食经》:“味甘,少冷。” ②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味甘,性凉。” ③《滇南本草》:“性平和,味甘。” ④李杲《食物本草》:“味甘,温。有小毒。”
归经:《本草求真》:“入肠、胃经。”
功效:解热除烦,消痰,消食,通利肠胃,解酒,和中,利大小便。
主治:肺热咳嗽,便祕,丹毒,漆疮。 ①《别录》:“主通利肠胃,除胸中烦,解酒渴。” ②《四声本草》:“治瘴气,止热气嗽。” ③《食疗本草》:“治消渴,又消食,亦少下气。” ④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“用于消痰止咳,清肺热,通利小便。”
用法用量:内服:煮食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。
使用注意:鲜者滑肠,不可冷食。《纲目》:“气虚胃冷人多食,恶心吐沫。”
临床应用
单方应用:①《子母祕录》:“治小儿赤游,行于上下,至心即死:杵菘菜敷之。” ②《伤寒类要》:“治发背:地菘汁200ml,日再服。” ③《纲目》:“治漆毒生疮:白菘菜捣烂涂之。”
医药家论述
①苏敬等《唐本草》:“菘菜,不生北土。其菘有三种:有牛肚菘,叶最大厚,味甘;紫菘,叶薄细,味小苦;白菘,似蔓青也。” ②孟诜《食疗本草》:“白菜,发诸风冷,有热人食之,亦不发病,即明其性冷。《本草》云温,未解。”